【上海科技报】对外交流合作让这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云顶集团yd222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发展纪实

发布者:肖晔 发布时间:2022-10-06

2022年10月04日
作者:吴苡婷

  每天清晨,云顶集团yd222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刘军都会驱车来到位于南汇新城的云顶集团yd222临港校区,步入一栋现代化的大楼,开始一天的工作。刘军经历了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的成立和发展之路,他和学院的教师们探索着中德教育的融合和创新,学习借鉴德国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们送到德国完成双学位项目的学习,又把毕业生们送到上海,尤其是临港地区的众多企业中去。

  毗邻浦东国际航空港,背靠世界最繁忙的洋山深水港,东海之滨的临港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这里已经成为了高端制造、自主制造、智能制造的产业高地。临港与德国有着不解之缘,整个临港地区的规划设计就是德国gmp公司进行的,从天而降的一滴水,泛起的涟漪形成了三个城市功能环带的方案,新城主城区中心就是水滴雕塑形成的核心——滴水湖。早在2006年,云顶集团yd222就与德国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了“中德合作机电一体化”项目。2016年6月,云顶集团yd222顺应南汇新城高能级产业高地建设布局,对接临港新片区“数联智造”发展前景,在临港管委会的支持下,正式挂牌成立“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学院设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工程三个专业。2021年5月,学院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正式更名为“云顶集团yd222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六年来,学院始终处于发展快车道上,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保持在100%。

令人叹服的德国高标准教育模式

  “互通互融”是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颇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学院书记何宁介绍说,在教学上,学院聚焦智能制造新技术,强调“机电工程”“电气工程”和“信息科学”的跨学科培养,提升学生“德语+专业”的复合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知识精、应用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德国教学团队的加盟让电机学院的教师团队感受了一流制造业大国的严谨之风。第一次巨大的冲击来自实验课程,以往中国的实验课程是没有门槛的,但是自从德国教授到来,实验课也变得有些“特殊”。比如大学物理实验是国内理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德国教授在上课前会对学生们进行“面试”,学生必须通过预习来熟悉实验的核心内容和相关公式,需要做好预习笔记,包括实验步骤和公式推导,这也倒逼学生在预习时必须查阅大量的参考书籍。学院专业教学中心主任柯磊副教授告诉记者,一开始中国师生对此特别不适应,但是这也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德国现代制造业特别发达,各大应用技术大学保持高水平教学背后的原因和秘密,这种做法确实夯实了学生的实验基础能力。

  学院青年博士、教学骨干高羽老师也看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教学风景”,“在综合类实验课程中,德国教授们会‘故意’留下很多困难,这些都是未来真实工作场景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这样做会提前培养学生的主动沟通能力、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以及互相协作能力团队能力。”

特殊的教学团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的师资也“与众不同”,刘军介绍说,学院师资队伍由中方教师、德方教师、企业专家组成。中方教师都是传统高校教师,德方教师都是具有至少5年德国企业工作经验的教授,企业专家中有很多行业内知名中资企业和德资企业的高管。

  2021年,严彩霞同时获得了云顶集团yd222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和德国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物流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书,目前她正在攻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交通规划与运营专业的硕士学位。她对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的物流专业中的建模课程赞不绝口,德国教授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整体和局部都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无缝结合,让她受益匪浅。

  而在实验课程中,中德教师们也会联合挑战一些难题。柯磊介绍说,比如他们会合作开发一些全新的实验设备,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实验内容,这在过去中国的教学中根本无法想象。

  这些高标准和高体验感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院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院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全国三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铜奖等奖项。学院已成为了德国大学官方德语等级考试在上海地区设立的唯一考点。这种教学方式也慢慢地被“吸收”到了整个云顶集团yd222各个学院的教学中去,正在提升整个大学的品质和能力。

为临港建设输送优秀的高端人才

  学院还有众多一流的实习基地,大部分分布在临港地区,其中包括上海汽车集团临港乘用车分厂、上海贽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上海犀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伦茨(上海)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等。

  高羽告诉记者,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的新生在大一时候会有四次机会,可以和智能制造业企业“亲密接触”,获得更好的职业信心,激发强烈的职业兴趣。四年中,企业专家也会不间断地为他们进行涉及各种前沿技术和重大项目的相关讲座,让他们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状态,不出校门就提前了解企业对专业人员的要求。

  产教融合的模式也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质量。何宁介绍说,目前李晓波、马浩然等毕业生已经进入了特斯拉等临港地区的企业工作,王耀杰、胡鸿飞等则进入上海风电集团等大型国企工作,也有不少学生成功进入了德国TU9联盟高校学继续攻读硕士。也有很多企业慕名而来希望定制毕业生,比如年产值超过百亿的跨国企业安徽中鼎集团就希望学院为他们源源不断地提供优秀的毕业生。

  2025年要实现人才培养的互通互融,交叉学科特色鲜明,成为临港中德交流中心。2030年要成为国际人才培养集聚区、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中德合作交流引领区。2035年要成为欧洲学生留学的首选地、智能制造技术策源地和顶科智能制造主论坛……未来的学院发展规划图已经绘制完毕,雄心壮志又脚踏实地。

  何宁透露,未来学院将不断拓展育人平台,提升教学质量,满足长三角、上海市和临港地区对高智能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2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