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学其所好 考其所长”正当其时

发布者:邱骋 发布时间:2019-05-31


■李晓军

应用型高校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这类高校往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具有为行业或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全新的考试招生制度也使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面。

新高考平稳推进,有利于应用型高校精准选才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尤其是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型高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随时都要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

当前,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制造业在生产方式、生产过程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过去侧重于具体的专项技术能力,现在则期待人才具备更多元的基础知识、灵活的专业技能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以及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言之,行业的用人要求,开始由单一学科、细分专业人才,转向交叉学科、专业融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新高考由于取消了文理分科,实现了知识的融通,随着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加大,选考科目形成了二三十余种排列组合方式,学生知识背景愈加多元,更有利于新时代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但另一方面,新高考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科权,也使高校在选拔学生时,能够对学生提出更多元的评价要求。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要求和专业特点设置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以及专业组,在录取时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全面考量考生的个性特长与创新能力,提升高校与考生间的匹配度。可以说,新高考的推行促进和优化了应用型高校精准选才。

破解“专业趋同”,生源竞争倒逼人才培养改革提速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伴随着新高考在上海的平稳实施、有序推进,以“院校专业组”为招生单位的招考模式,在为高校提供更多元选拔的自主权的同时,正在倒逼应用型院校启动进一步的人才培养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做优做强特色专业。

客观地说,应用型高校在过去这些年的办学中,很大程度上存在“专业趋同”的现象。由于新高考方案采用不分批次、按照“院校专业组”录取的形式,专业趋同的应用型高校将面临严峻的生源竞争,一些“冷门”或不具比较优势的专业将面临生源不足的窘境。这就对应用型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自主选科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但同一专业学生知识背景的多元且水平不均也将加大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的难度。

对学校来说,存在着逐步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新高考时代,无论专业选择,还是科目选择,学生都必须增加对自己的清晰认识,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必须要有理性思考和系统规划,从而提高选择的精准性。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应用型高校期待更多自主权

当前,上海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着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应用型人才始终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换的作用。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志宏曾表示,“机器、人工智能虽然会减少一些工作,但也会派生出新的领域。社会的就业岗位需求是多层次、金字塔型的,但永远需要应用型人才”。

故此,伴随着新高考的推进,围绕应用型人才的选拔培养,我们尚有几方面工作可以推进:

一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如在招生计划调整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报考情况调整招生计划;同时,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中本贯通培养等给予应用型高校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二是抓住新高考改革的机遇,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探索招生录取内容形式改革,精准选才;并深化内涵建设,为应用型人才提供多样化的培养路径。

三是任何类型的人才都可以成就卓越。建议“准大学生们”,能够准确定位,形成全面的自我认识;有清晰的生涯规划,对于理想专业能够提前了解,积极准备,提前培养专业兴趣,做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

(作者为云顶集团yd222党委副书记、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