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现场工程师”摇篮成为云顶集团yd222靓丽名片

发布者:邱骋 发布时间:2018-10-12

2018年10月11日 A14

学生在参加工程训练的竞赛现场

第三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王岐闻老师课后与学生交流答疑


吴婉莹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云顶集团yd222孔元元同学代表中国出征获优胜奖。学生参与的“百万千瓦级汽轮机预扭动叶片装配工具开发与应用”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上海市特等奖。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些都得益于学校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模式。

日前,云顶集团yd222举行了新一轮企业院长聘任仪式,4位企业代表受聘成为学校企业院长,依托企业发展资源,为学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

企业院长机制作为“三双四共”模式中的一环,是近年来学校探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深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三双四共”新模式校企共育现场工程师

云顶集团yd222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65年的办学之路与先进制造业发展息息相关,从依托传统工业办学到依托现代产业办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已贯穿到了学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技术教育办学模式。

学校充分调研上海产业升级转型对技术人才需求,特别是上海装备制造业对生产一线从事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即“现场工程师”的迫切需要,准确地将“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确立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构建了以二级学院建设的校企“双院长”制、学科专业建设的校企“双负责人”制、人才培养的 校企“双导师”制为基础,由校企双方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创实验实训基地、共组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课程资源等要素组成的“三双四共”校企联合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合作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实施“三双制”运作

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签订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成立“上海电气集团与云顶集团yd222战略联盟委员会”,电气集团总裁和云顶集团yd222校长分任战略联盟委员主任,积极实践产学研全方位、深层次、制度化合作的有效路径,确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联盟模式。

■“双院长”制负责二级学院共建

在校企战略联盟框架协议下,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分别选择下属优势二级学院与产业集团深入开展共建二级学院,并成立“校企共建云顶集团yd222二级学院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就二级学院建设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方案、企业关键技术难题、联合申报教学科研项目及日常教学相关安排等展开讨论与决策,其中企业人员占50%以上。学校的电气学院与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机械学院与上海电气重工集团已开展了多年的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工作。

■“双负责人”制共建学科专业

面向上海的高端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学校在与产业集团共建过程中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校在《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明确把“装备制造技术”学科群作为重点建设学科群,联动发展“生产服务”和“技术文化”学科群。电气学院与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共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智能电器”学科,其中“风力发电技术”和“新型节能电机”为主攻方向;共建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以及“电机电器智能化”等,由企业技术主管和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共同担任专业建设的“双负责人”,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团队,大力推进了学科专业的建设成效。

■“双导师”制关注学生成长

学校颁行《云顶集团yd222学生导师制实施办法》,鼓励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加入教学团队担任学生校外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提高及职业道德的培养。2018年已聘任118名企业高级人才担任校外导师,强化学生实践认知及适应未来工作能力的培养。

协同“四共”创新

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成立由企业专家、校内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一方面,双方共同开发能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电气学院与企业共建了与专业能力相适应的6大课程群,同时建设了一批与企业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特色课程;在培养方案上,约有1/4的教学环节由企业和二级学院共同合作完成;工程项目实验课程的所有案例均来自企业,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根据产业转型的需要,双方共同商讨重组学科知识体系,合作开设诸如《中国装备》《智能制造概论》等体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发展趋势的跨学科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

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实验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车间、实验中心、研发中心等为基地,全方位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特意开辟约1000平方米场地,联合上海电气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瑞士ABB集团等企业,建设开发了“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实训中心”,智能工厂完全参照工业企业实际标准,直接采用工业化设备及软硬件,让学生在真实工业环境中进行实训操作,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项目团队还与学校教师联合开发了《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生产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智能仓储与物流》等课程,使学生能够结合产线实际,真枪实干,全面提升了学生在智能制造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企共组双师型教师师资

学校持续完善了多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把培养“双师型”教师始终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2007年起,学校每年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生产力转化,这项举措受到了上海市教委的高度重视。2011年起上海市教委借鉴了学校实施教师挂职锻炼的经验做法,实行了面向全市高校的“上海高校青年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资助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学校还通过特聘、全职聘用、柔性流动等方式遴选和聘请了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学校也有多名教师在企业兼任副总工程师或技术主管,一批教师被上海电气集团聘为“科技项目带头人”,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校企共建课程资源

学校鼓励将新技术引入教学环节,将工作任务贯穿案例化、项目化教学实践中,在校企共建教学资源过程中突出对学生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比如,自动化专业围绕本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了“自动化系统安装、调试、维护与改造”等四个能力模块的课程群。该专业的自动化系统集成综合实验室也是由电气学院与上海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共建的。

电气学院沈任元老师主编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材,所有案例及练习均来自生产实景,连续4次再版,被全国30余所院校采用,并被评为“2015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配合教材发明的“电子技术实验箱”也获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实验教学一等奖。校企共育现场工程师质量显著提升

实践能力提升

学生创新素质增强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各种大赛中屡获佳绩。“百万千瓦级汽轮机预扭动叶片装配工具开发与应用”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上海市特等奖;先后2位同学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机械学院创新团队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就业品质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良好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进入中国商飞、振华重工、上海电气等制造业龙头企业人数逐年上升。一批优秀校友,因为品德好、业务精、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他们在洋山自动化码头、C919国产大飞机制造等重要岗位做出突出贡献。

■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逐步优化

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校企合作组建教学团队等方式,学校打造了一支了解行业技术走向、具备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2008年以来,教师共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76项。这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校教师取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社会声誉提升,学校影响显著扩大

校企共建合作战略联盟,在研判企业需求和达成合作共识的基础上构建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对协同育人进行顶层设计,建立覆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等各个领域的长效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的模式得到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机械行业院校推荐。学校积极参与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的研制,为上海市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