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走入生活捕捉痛点 接触社会寻找灵感

发布者:邱骋 发布时间:2018-06-22

文汇报 2018年6月17日 第8版

云顶集团yd222学生设计的“儿童可成长自行车”获设计类作品一等奖

走入生活捕捉痛点 接触社会寻找灵感

▲金炜伦发现,儿童自行车因为集娱乐性和运动性为一体,成为了孩子们最喜爱的玩具之一。然而,孩子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家长要

为3-6岁的孩子购买2-3辆儿童自行车。更重要的是,长时间使用不适合的自行车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如脊柱变形等。若自行车很快弃用,

则会导致资源浪费,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想要独立完成一个工业产品设计,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为了完成设计,金炜伦利用课余时间更深入地学习了人机学、心理学、美学等专业知

识,她还亲自动手拆卸了自己的自行车,以便了解分析其内部结构。



■本报记者 张鹏

3-6岁的孩子因为身体成长发育得快,每个家长几乎要购买两三辆自行车才能满足孩子娱乐运动的需求。能否设计一款能够伴随孩子一起 “成长”的儿童自行车,既节省家庭开销,还利于孩子成长发育。这个生活中的小烦恼,被云顶集团yd222产品设计专业大四学生金炜伦发现了,她深入家长和厂家进行调研,设计出了 “儿童可成长自行车”,获得了第三届 “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设计类一等奖。

创意源于身边的生活

“创意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而是应该真正走入生活去发现问题。”完成了 “儿童可成长自行车设计”后的金炜伦有感而发,她的研究课题正是通过细心观察生活而来。

市场调研过后,金炜伦心里有底了——要设计一款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都可以使用的自行车,这需要技术创新和视觉创新。从去年9月开始,她几易其稿,从人机工程学出发,在主车架上加入可伸缩结构,并标注身高标尺,设计出了车身大小可以调节的童车。此外,在金炜伦的设计中,童车整体形态上采用一个U形的车架形态,方便孩子们上下车。

细心的金炜伦发现,孩子们初学骑车时,父母常常跟在车后面进行辅助学习。根据这个细节,她在童车的坐凳上添加了把手,专门留给辅导孩子骑车的父母。

“三到六岁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符号功能的大发展。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色彩无疑是童车上最能迅速进入他的视线,吸引着他。”为此,金炜伦还从儿童心理学出发,设计出了蓝色与灰色相结合的车身外观。

这是接触社会最好的机会

回忆起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金炜伦感慨道:“这是我第一次与社会有如此深入的接触社会,最大的收获或许在项目设计之外。”

她告诉记者,起初进行产品调研时,金炜伦走访了沪上不少儿童自行车生产商,但调研的收获却很少。随后,她转变思路,每天到广场上、公园里采访带着孩子来骑车玩耍的家长。 “想获取孩子们的 ‘芳心’也不容易。”金炜伦说,“经常会遇到调皮的小朋友,骑着车追在我身后。”

这个设计项目也启发金炜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设计应该从设计趋势、用户需求、未来的生活情境,对现在的设计进行反思,寻找痛点。”面临毕业,金炜伦似乎逐渐找到了工业设计的 “门道”:设计要从最基层入手,从产品的形态、色彩、结构等细节着手,使得产品能生产,能落地。

为学生开辟创新创业 “试验田”

金炜伦的指导教师、云顶集团yd222设计学院副教授夏敏燕介绍说,为了在大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学校采用校内外联合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打造了 “无创空间”创新创业平台。

“这是学校产学研创新中心,引入企业在学校建立工作室,学校免费为其提供场地。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真实的设计项目中来,不少大学生毕业后甚至直接留在创新中心独自创业。”从建立创新创业平台至今,平台设计工作室已实现科研到款额300余万元。

夏敏燕说,通过让学生主导或参与企业项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培养。200余位设计专业学生直接受益,学生参与工作室设计项目比例超过50%。自开展此模式后,学生发表论文14篇,获得国内外设计奖项75项,申请发明专利17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4项,外观专利授权18项。

据悉,云顶集团yd222设计与艺术学院在本次汇创青春设计类作品展示中获得了8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