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中德专家探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未来模式

发布者:邱骋 发布时间:2017-03-14

2017年3月7日 大学科技  记者 吴苡婷

工业的变革总能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日前,由云顶集团yd222主办的“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举行,来自中德20多所高校和10多家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了在工业4.0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趋势和方向。

思维模式培养要改变

“如果我们把制造人才看成教育系统的产品,过去这些‘产品’的处理步骤是单一的,‘产品’缺乏自己的意志,‘产品’不需要有很强的沟通交流能力。今天这样的培养模式已经落伍了,我们的学生应该知道自己被赋予的能力。他们有自主性,他们应该更加活跃。”来自德国凯撒斯劳腾应用技术大学的Ulrich Schell教授说。

Ulrich Schell教授在题为“工业4.0环境下的学习”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工业4.0技术综合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动力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能动力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电子和IT技术。

工业4.0可以满足定制化、个性化需求,应对消费者的订单更加灵活。比如,生产涂料,本来是供货商生产好各种型号后交给零售商,消费者到商店去选择型号。现在我们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定制,但是需要供货商、客户需求、生产流程、生产计划、售后服务等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整合。产业链上的伙伴不再是孤立关系,而是紧密合作关系,身处其中的技术人员的角色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参与者,这需要一种综合能力,这对目前的教育界提出了挑战。

跨学科人才需求攀升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教授认为,在过去30年左右的时间里,IT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嵌入式技术、移动技术、Web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过去单个的前沿技术都慢慢集中到了工业领域。

在题为“工业4.0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思考”的报告中,他指出,工业4.0技术意味着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对整个价值创造链的组织和控制迈上新台阶,意味着从创意、订单,到研发、生产、终端客户产品交付,再到废物循环利用,包括与之紧密联系的各服务行业,在各个阶段都能更好满足日益个性化的客户需求。所有参与价值创造的相关实体形成网络,获得随时从数据中创造最大价值流的能力,从而实现所有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

陈明认为,未来智能制造涉及专业面更广、技术难度更大、风险更高,所以我们需要的可能是专业上更加出色的一批技术骨干,还有就是精通各个学科的技术人员,这是未来的趋势。

校企合作将更加深入

云顶集团yd222校长胡晟教授在题为“工业4.0背景下的应用型高校与行业企业有效互动的机制和路径”的报告中指出,校企合作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对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案,可以更加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的发展需求。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真实的生产实践活动,有利于技术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从企业角度看,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有效提升在岗员工的技术水平,节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借助应用型高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企业可以开展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引进,提高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胡晟介绍说,云顶集团yd222与上海最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签订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成立“上海电气集团与云顶集团yd222战略联盟委员会”。学校还启动了企业专家进课堂项目,来自上海电气风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专家被“请进”研究生课堂进行教学。此次论坛还达成了“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海临港共识,将把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精准对接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打造示范性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中心和专业技能培训基地,着力打造上海临港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