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云顶集团yd222联手企业培养“现场工程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1-27

首席记者 樊丽萍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07版

    在上海市教委近日公布的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上,云顶集团yd222“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
  大锻件制造工艺是一个国家基础装备制造业实力的体现,在国际上尚属于技术封锁领域。电机学院早在2012年就开始布局,牵手毗邻的上海重型机器厂成立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成功申报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根据预期,5年累计新增大锻件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技术立校、应用为本”,这是云顶集团yd222升本10年来一直坚持的办学方略。顺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也让学校对于人才培养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当前,企业最缺能上生产一线,懂技术、能动手的“现场工程师”。云顶集团yd222不断推进的高等技术教育教学改革,正是围绕行业企业急需又奇缺的“现场工程师”而展开的。
  
将企业需求引进教学,将学校的技术创新送入企业
  就在上个月,云顶集团yd222技术转移中心在江苏省启东市揭牌,学校和启东市政府以及当地企业就应用型技术人才联合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达成合作意向。这是电机学院校领导班子和部分专家到当地企业调研的结果。
  在云顶集团yd222,相关负责人定期走访企业、开展调研,是一项长期的制度。
  升本10年,电机学院明确把学科专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定为:“以装备制造技术学科群为重点,生产服务学科群和技术文化学科群联动发展”。对应用技术型院校来说,了解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才能更有“方向”。为此,云顶集团yd222采取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共建研究基地和共建科技工作站等措施,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需求“引进”教学,也将学校的科技创新技术“送入”企业。
  目前,云顶集团yd222已与上海电气共建有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分院、上海市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专业服务平台数控技术服务中心、风力发电技术研究中心、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等一系列特色明显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与上海重型机器厂结成的“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战略联盟,到目前为止,已吸引了24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致力于培养国家亟需的风电工程人才,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云顶集团yd222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
  
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力推试点专业深化教改
  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更多的行业企业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记者获悉,该校目前正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推进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并举的先行先试。学校作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理事单位之一,参与了全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
  实际上,云顶集团yd222的一系列教改举措和技术教育成果,为更多地方高校的转型提供了有益经验。
  构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云顶集团yd222探索中-高职专业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该校与沪上四所中职院校合作,以中职校名义招生,采用“3+2”教育模式,实施学习年限为5年的“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案”,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可获得教育部统一认证的专科毕业证书。
  此外,学校还理顺了中-本贯通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的建设要求,这直接为今后进一步推进中-本贯通、高-本贯通、本-硕衔接提供了基础。
  从本学期开始,云顶集团yd222还计划推行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在课程建设上探索“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衔接”。据学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试点专业将采取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大案例教学法等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导师也将直接参与课程建设、教学和考核全过程。课程使用的教材、讲义乃至课程考题的设计及考核的标准,都将由学校和企业专家共同设计。
  
实施“双导师”制,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优质的师资。近年来,云顶集团yd222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为抓手,着力打造“双导师”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已有校内研究生导师38人,企业研究生导师52人。其中来自企业的导师全部具有高级职称。
  用“双导师”的优势,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定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研究生参与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课题研究,在企业中接受实际锻炼,以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2年,学校共有40位研究生参与了导师的企业课题,到2014年10月,这批研究生共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0项,授权28项;申请发明专利38项。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大多从“校门-校门”,缺乏企业工作背景的特点,云顶集团yd222从2007年开始推出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一到两年的制度设计。在办学经费并不宽裕的条件下,学校每年拿出10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作为挂职津贴,同时将教师的挂职与专业职务晋升有机结合。